徽墨是中國特有傳統制墨技藝中的珍品,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之譽。徽墨的歷史非常悠久,自唐代的“易水”以產墨著稱,五代以后績溪的“徽墨”更聞名于世,直到清代出現了曹素功、汪進圣、汪節庵、胡開文“四大名家”名揚天下,且以曹素功最為有名。說到曹素功墨,就不得不提績溪縣曹素功敏楠氏墨廠廠長汪國平。
汪國平祖輩制墨,受環境影響,從小對制墨耳熟能詳。上世紀70年代,年輕的汪國平在胡開文墨廠工作,并負責點煙和料等制墨工序。在這里,墨廠一樓的墨工將墨制作出來后,交給二樓檢查驗收,故掌握點煙和料等工序的墨工和負責晾墨驗收的質檢是墨廠最為重要的崗位。當時,與汪國平同為工友的未來妻子正是墨廠的質檢主任,負責驗收晾墨,由此相識,結下一段富蘊墨香的姻緣。
進入80年代,由于墨廠變動,在墨廠工作數年、了解制墨流程并掌握制墨工藝的汪國平和妻子決定創辦自己的墨廠。1982年,在紗線廠的廠房基礎上,開始籌備創辦,并于八三年開始運作,1984年敏楠氏墨廠正式成立。墨廠創立初期,雖然起步早,實際遇到的困難遠比汪國平夫婦想象的要多,直到轉機的來臨。當時歙縣一家文房公司到當地另一家墨廠想訂制一批墨,恰巧這家墨廠的負責人外出,于是采購者來到汪國平的墨廠,在看到他們也有能力做墨,并且墨的質量優良后,當下便簽訂合同。這是墨廠開業以來,接到最大的一批訂單,自此墨廠逐漸進入發展的軌道。
2013年,敏楠氏墨廠遇到創辦以來的嚴重挫折,那個夏天,發生了數次來得頻繁且破壞巨大的洪水災害。其中一次洪水災害時,墨廠為便于發貨,將做好的一批墨搬到樓下,洪水來襲,未及搶救,肆虐的洪流就沖倒墨廠圍墻,將墨及墨模沖走,造成巨大損失。墨模是一個墨廠的生命,當看著墨模漂在洪水上時,妻子傷心流淚,汪國平則默默地一個人抽著煙。好在人都還在,墨廠也慢慢恢復過來。
汪國平制墨40載,對徽墨制作技藝早已形成了獨到的理論和鮮明的特點。古法徽墨制作技藝中所提及的“輕膠十萬杵”在汪國平制作的徽墨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制作的徽墨膠輕易下墨卻堅如石,通體表面潤如玉,在現代徽墨中難得一見。除了傳承古法,這些年來,汪國平也不斷小心求證、大膽創新,嘗試改良配方。由汪國平主導研制的“敏楠氏書畫墨”配方合理,做工精致,書寫自如、舔筆不膠、入紙不暈,此系列墨也因此從2006年至2016連續十年四屆斬獲“安徽省名牌產品”等榮譽。
隨著社會進步,“文房四寶”的生存環境發生變化,逐漸失去使用價值,淡出人們的生活,傳統的墨汁已經被化學墨汁替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更不用說使用范圍狹窄的墨錠了。除了書畫家或收藏家仍欣然以求外,徽墨更多時候則是成了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制墨的工作累且臟,徽墨已日漸式微,年輕一代不愿意耐下心來學習這門手藝,制墨行業面臨著傳承斷代的尷尬境況。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17年,汪國平拿出畢生積蓄,申建“敏楠氏徽墨傳承示范基地”,以培養興趣為基礎、以普及徽墨傳統工藝知識為指導、以教學為手段、以體驗為系統學習方式,只求讓徽墨技藝后繼無人的窘境能得以改變。他希望讓更多人來接觸、了解和感受做墨的過程,尤其是青少年,雖然以后他們不會從事這一行業,但是能知道墨是怎么做出來的,這也是有積極的意義。同時,汪國平還積極參與并制定徽墨國家標準制定,這使得徽墨行業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國家標準,使得整個行業更加規范,發展更加健康。
制墨是一個繁雜、機械、辛苦的過程,一代一代的制墨人用執著與堅守,以一顆赤誠匠心,使幾千年的手藝得到了傳承,把墨香飄送至世界各地。一生勤為本,萬代誠作基,汪國平始終堅持只有勤勤懇懇、規規矩矩地去做,產品才會得到客戶的認可,才能把傳統制墨技藝傳承下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