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比五評局長談”活動訪談(九):
我縣縣直單位百名股長“五比五評”活動自2022年8月份啟動以來,縣直單位廣大中層干部以活動為契機,立足崗位作奉獻、服務企業促發展、“一改兩為”勇爭先,實現了由“中層”向“中堅”蛻變,為績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貢獻。特開設專欄,刊發參評單位主要負責人和部分參評股長的訪談,展示工作風采和履職成效。
奮發前行 建設美麗幸福績溪
縣文旅局局長——徐華琴
“五比五評”活動開展以來,我局聚焦“一改兩為”,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全面提升工作效能,扎實推進文化興縣旅游發展行動,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六屆六次全會精神,加快文旅資源開發利用,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項目推進有力度。出臺《促進績溪旅游民宿發展的實施意見》《績溪縣促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獎補政策》,對項目建設、品牌創建等方面予以支持。編制申報績溪縣鄉村振興文旅產業強基補鏈、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等4個專項債項目。謀劃實施文化興縣旅游發展行動項目32個,“績溪·糸巷”文旅綜合體、云棲山院等26個續建、新開工項目穩步推進。建立完善文旅產業招商引資項目庫,完成全縣旅游資源普查工作,編制完善文旅項目招商手冊,成功招引績溪高端休閑度假酒店等8個文旅項目并開工建設。
設施建設有成效。完成“蘭花草”型交旅融合規劃編制、皖浙天路(荊州段)美化提升項目二期工程,加強路景融合升級改造,增設打造愛在皖浙天路、情人瀑等三十余處景觀節點,建設完成山云嶺驛站,“快進慢游”基礎條件進一步優化。新建2個旅游廁所,完成旅游廁所百度地圖上線工作。做強鄉村旅游精品,完成“雙微”提升點110個。
宣傳營銷有特色。參與全省1+N旅游拼盤營銷計劃,上線“戶外運動勝地 康養休閑秘境”文旅品牌宣傳,在《新聞聯播》等央視媒體宣傳展示。發布小溪獨家“績”憶系列短視頻、徽廉績溪主題線路等原創內容,全平臺累計閱讀量超1000萬,累計漲粉3萬余人。瞄準長三角區域客源市場,開展文化旅游“走出去、請進來”活動,舉辦2場大型文旅招商推介會,活動獲人民日報、文旅中國等10余家主流媒體報道,組織參加各省市召開的文旅推介會21場,積極推介我縣旅游資源,深化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今年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重點央媒報道績溪文化旅游發展信息共24篇。
文旅工作有亮點。文化旅游工作獲省政府督查激勵,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20強、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省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單位,“皖浙天路之旅、徽風古韻文化體驗游”入選國家文旅部、農業農村部旅游精品線路。龍川景區獲評全省“最干凈景區景點”,伏嶺鎮獲評全省避暑旅游休閑目的地,中國徽菜(徽廚)博物館獲評全省夜間文旅消費品牌“十佳深夜食堂”,成功創成省級“特色美食村”2家、“精品主題村”1家。《保護傳承非遺 扮靚績溪文旅》等4個典型案例被省文旅廳納入典型案例宣傳推廣。
2024年,我局將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深化“五比五評”活動,激發干部工作活力,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美好績溪增添強勁動能。
為有書香逐夢來,同行共進新時代
縣圖書館副館長——許敏潔
2023年,績溪縣圖書館以“五比五評”活動為契機,立足本職崗位履職盡責促發展,堅持以讀者為中心,守初心、擔使命,筑牢和深化圖書館服務陣地,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寶貴的文化資源“活”起來,用起來。
立足館藏配置,提供服務質效。縣圖書館始終堅持“服務第一、讀者至上”的服務宗旨,館藏以讀者需求為導向,兼收集大量的地方文獻,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文化的藏書特色。館內設有綜合閱覽室、少兒閱覽室、親子閱覽室、藝廊展廳、基礎書庫、采編中心、歷史文獻室等。同時設置24小時自助圖書館、讀者自助辦證機、數字資源瀑布流等智能化設備,能滿足讀者全天候的借閱需求。
立足閱讀推廣,建設書香績溪。縣圖書館結合傳統節日、世界讀書日等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創立“暑期科普課堂”“‘悅’讀績溪,‘遺’脈相承”等閱讀品牌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圖書館分館、圖書驛站、社區閱讀空間、農家書屋等閱讀陣地作用,通過聯合開展讀者活動等形式,廣泛與社會各界開展合作與交流,全年開展各類講座、展覽、培訓及閱讀推廣活動200余場,為全縣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立足特色空間,推動文旅融合。通過樹立“共建共享共贏”理念,建成“一刻書屋·轉蘇閣”“遇澗·一刻書屋”“適之書屋”3個集烘培、茶飲、簡餐等于一體的城市閱讀空間,打造“三味書屋”“若茵民宿”等圖書驛站,建立仁里“思誠書院”、龍川“和諧書局”等一批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流動服務點和分館,搭建文化與消費有機結合的文旅融合體驗新場景。
城市氤氳書香,閱讀涵養氣質。為文化營造一方傳承之地,是圖書館人的責任。作為圖書館的副館長,許敏潔將牢記這份初心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與圖書館全體職工一起守初心持續奮斗,擔使命砥礪前行,傳承文化,服務讀者,為縣域公共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匯聚新能量、賦予新動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