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
“一張網格”拓寬精細治理“新路徑”。以“黨建引領、多網合一”為抓手,全面優化“黨建+網格”工作體系,建立“黨(委)總支書記-包片村干部-黨員-網格員”四級網格,目前,根據地理位置、村民小組等因素,科學劃分網格97個,配備黨員網格長47人、網格員97人,實現了網格的全覆蓋。同時,將基層黨建、文明創建、安全防范、綜合治理、矛盾化解、衛生健康、公共服務等多項功能融入網格化管理中,形成了“一網多用”的格局。建立完善網格管理服務機制,包括信息采集、問題上報、任務分派、協調處理、結果反饋等各個環節。充分發揮網格員“熟村情、曉民意”的工作優勢,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隱患,調解矛盾糾紛,并及時將問題上報至相關部門。相關部門根據問題性質,及時分派任務并協調處理,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建立“線上+線下”的民意收集平臺。線上,通過微信群、公眾號等渠道,及時收集群眾呼聲,回應群眾關切;線下,通過定期上門走訪、服務等方式,及時了解群眾訴求,幫助群眾解難題、紓民困、解民憂。今年以來,全鎮共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30起,化解率達100%。
“兩個陣地”夯實依法治理“地基石”。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紅色陣地。緊盯村級黨組織陣地“三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成馬道村、梧川村黨群服務中心改造升級,積極推進大谷村黨群服務中心重建項目,扎實開展“清牌減負”工作,不斷豐富服務功能,健全管理運行機制,致力打造集辦公議事、黨員教育、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紅色陣地”。截至目前,開展各類學習宣講40余次,通過陣地功能舉辦“我們的節日”等系列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20場次,受理各類社情民意268件,黨員群眾歸屬感滿意度大幅提升。打造群眾“家門口”的普法陣地。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鎮村黨群服務中心全覆蓋設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并配備法治副書記、法律顧問,定期下村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訴訟服務等,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進鄉村、進企業、進校園活動,打通法治便民“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解答群眾法律咨詢240多人次,為村提供法律專業意見10次,舉辦法治講座5場次,累計派發法治宣傳單800張,為和諧穩定鄉村建設奠定良好法治基礎。
“三支隊伍”筑牢引領治理“主心骨”。高標準建強先鋒模范的黨員隊伍。深化“2445”農村黨員精細化管理機制,對全鎮482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面對防汛抗洪、森林防火等大戰大考,開展黨旗飄在一線、堡壘筑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三個一線”行動,引導黨員沖在前、作表率。高標準建強作風過硬的志愿服務隊伍。以全省“最美兒童主任”洪微創建的“洪微姐姐陪伴日”志愿服務品牌為樣板,組建巾幗志愿服務隊、非公企業黨員志愿服務隊等特色隊伍5支,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醫療教育、助企發展等領域志愿服務活動400余次,惠及村民群眾1萬余人。高標準建強樂于奉獻的“五老”調解隊伍。積極引導各村“五老”隊伍發揮余熱,利用自身經驗威望,經常性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主動參與化解群眾矛盾。今年以來,10支“五老”隊伍主動參與服務群眾事項56件,不斷豐富治理載體。
“四項機制”推動鄉村治理“提質效”。發揮黨員聯系群眾機制。推深做實黨員“1+N”聯系服務群眾機制,416名黨員聯系2310名群眾。大力倡導黨員干部以進村組、上家門等方式,將關懷和溫暖送至群眾心坎上,有效構建黨員聯系群眾工作閉環管理。建立信訪積案合力攻堅機制。壓緊壓實各黨組織信訪工作責任,今年以來,鎮黨委會同自規、公安等部門,聯合村“兩委”干部、黨員、調解員等各方力量組建長安鎮信訪積案攻堅工作組,按照“合理訴求解決到位,不合理訴求思想工作到位,生活困難關愛幫扶到位”的要求,成功化解2件歷史遺留信訪積案。樹立榜樣帶動機制。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一約四會”,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挖掘好宣傳好身邊典型,今年以來,共評選身邊好人52人,優秀志愿者8人,召開先進典型分享交流活動10次,在全鎮掀起學習模范、爭當先進的熱潮,帶動群眾自覺參與鄉村治理。落實議事監督機制。推行村黨組織領導、村委會負責、群眾廣泛參與的協商議事機制,加強和規范農村黨務、財務公開工作,動員黨員、村民代表、鄉賢等廣泛開展議事協商,激勵村民在鄉村治理中由“旁觀者”變身“參與者”。今年以來共組織召開板凳議事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協商議事會100余次,解決民生問題30余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